DSE通識科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兩難題」表現欠佳 考生未能分辨意見與事實

社會

發布時間: 2020/11/04 17:39

最後更新: 2020/11/04 22:14

分享:

分享:

2020年DSE通識科涉及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情境」必答題,整體表現欠佳。(資料圖片)

2020年中學文憑試(DSE)各科《試題專輯》今日(4日)出版,通識科涉及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情境」必答題,考試報告指整體考生表現「欠佳」,不少考生未能充分理解兩難情境及加以說明,小部分更未能分辨數據所反映的是意見還是事實;選答題有考生未能充分說明「智慧城市」意思,以及誤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意思。

今年通識科卷一共設3條必答題,考評局考試報告指,涉及新聞自由的第三題必答題表現欠佳。

題目提供兩份2013至2018年「公眾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意見」調查結果,分題a要求考生從上述兩項調查結果,各描述一個主要特徵。報告指,大多數考生能夠從資料歸納公眾對新聞自由及新聞媒體的意見的特徵,惟部分人只從較單一項目的數據歸納特徵,小部分考生更未能分辨數據所反映的是意見還是事實。

答題無需評價新聞自由現況 考生不解兩難情境意思

佔分較多的分題b,則要求考生就兩篇談及新聞自由受約制的文章,並就其所知,指出兩個「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情境」。報告提醒,題目並無要求考生評價香港現時的新聞自由狀況,資料數據只反映公眾觀感,而非新聞自由程度的事實陳述。

不少考生未能充分理解「兩難情境」,部分考生只指出新聞自由可能面對的挑戰,或討論新聞傳媒有違道德操守的負面影響,部分考生雖能原則性地解說兩難,但未能進一步引用資料或舉例說明。表現較佳者,則能提出具體兩難情境,例如「市民的知情權相對公眾秩序」,並引用恰當例子加以分析說明。

考評局建議評改準則列舉多項兩難情境例子,包括「社會秩序相對表達自由」、「私隱相對知情權」、「國家安全相對監察」及「社會道德相對表達意見自由」,如充分理解及恰當運用新聞自由、社會責任、自我審查及言論自由等知識概念,適當運用資料及解釋論據等,便可取得6分至8分滿分。

同卷另外兩題必答題分別涉及青少年使用互聯網及人口老化議題,整體表現均屬「一般」。

「智慧城市」及「可持續社會」意思 考生未能充分說明

至於卷二選答部分,涉及智慧城市的第三題選答率最高,有44.3%考生選答,惟整體表現一般。報告指不少考生未能充分說明「智慧城市」及「可持續社會」的意思和特徵等。

涉及粵劇保育的第一題則有44%考生選答,表現亦「欠佳」,部分考生誤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舊」或「過時」的事物。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訂閱Telegram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https://bit.ly/3bebLM2

記者:馮琪雅